郁郁葱葱201406

反夺情众生相

  • 吴中行(翰林编修)

隆庆五年进士,老张的学生,万历五年十月十八日,上《因变陈言明大义以植纲常疏》

节选:

  “然则夺情者,正非祖宗之法也,而身自蹈之,必其所不敢也。以其所不忍 所不敢而委婉迂迟不得已,为辞俸之请又不得已。⋯⋯夫皇上有殊绝之恩,而求去必速则尤有所大不忍者,然则所望以恤其私情,全其大节者,亦惟在皇上曲体而俯容之耳。”

【吴中行这篇并没有直接对老张进行指责,重点放在劝谏万历顾及伦理,让老张得以丁忧守孝(比刘台还是强的)】

  

  • 赵用贤(翰林检讨)

隆庆五年进士,老张的学生,万历五年十月十九日,上《星变陈言以维人纪以定国是疏》

节选:

  “臣以为,丧必三年,自周公孔子以来未之有改,世人之所讲说,民俗之所习安,千百年以来未之有改,非小节常礼之云也……是辅臣之勋望积之以数年。而陛下固败之干一日。臣又不知陛下何忍而为此也?臣以为辅臣之抱痛抑郁而不得伸,是为上干天和而动星变之大者,莫甚此矣。”

【赵用贤这篇同样没有直接攻击老张,而是更加直白的表达了对皇帝不让老张丁忧的不满,认为正是这样才引起了“星变”异相】


  • 艾穆、沈思孝(刑部员外、刑部主事)

艾穆是举人出身,从教谕升到刑部员外(马自强、王锡爵很喜欢他)沈思孝是隆庆二年进士。万历五年十月二十日,联名上《俯容辅臣奔丧守制以植万古纲常疏》

节选:“明王之治天下,未有不自元辅大臣始也,以元辅大臣者,纲常之表也。居正今斩然在缞绖之中,柴骨灰心,形影相吊,而强颜所不安,使之峨冠茄哀于岩廊之上,大非朝廷礼……必先有居正之父,而后有居正之身,陛下始得而有居正也(这句话莫名浮想联翩2333)。可令其执亲之丧,而鸣玉曳组于朝,顾不得修匹夫寻常大都之节耶。”

【艾、沈两人虽然也强调了老张不能为父亲尽孝的无奈与哀痛,但多少有点指桑骂槐之感】


  • 邹元标(新科进士刚分配到刑部)

【这么三个刺头全是刑部的?刑部尚书是谁!?出来挨打2333】

万历五年进士,万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,上《亟斥辅臣回籍守制以正纲常疏》

节选:

  “自臣观之,人有五常,仁义礼智信是也。力此五者,斯谓之不常之人。令有人于此亲生而不顾,死而不葬,指而名之曰非常人也。然人不曰残忍,则曰薄行,不曰禽彘,则曰丧心,可谓非常人乎?(骂老张残忍、猪狗不如、丧心病狂)

且其疏又曰:“不顾旁人之谤议,恤匹夫之小节,”非病狷丧心有此言裁。一家非之不顾,一国非之不顾,天下非之不顾,谓理之所在则顾理而不顾众论也(说老张连齐家都做不到,更不用谈治国和平天下了)

居正未闻丧之先,天下逆睹其奸(说老张就算没有夺情这个事,也是奸臣)居正既留京之后,天下深恨其非。臣登刑堂,遇各司曹出刑曹,接诸冠裳。各垂首丧气,一三叹,切齿含愤……(说老张留在京城让大家都不高兴)皇上六婚,固大礼出。居正以被绖罪人欲杂平其间,何心哉?(说老张带孝之身参加皇帝大婚其心可诛)盖欲夸示来世,以居成功耳。”

【邹元标这篇和前面几篇都不同,直接喷脏人身攻击老张,用词极其刻薄,直言张居正是因 “揽权恋位”而不愿回乡丁忧。万历挽留张居正的理由是“为社稷留元铺”,邹元标便在此疏中论证张居正“非良臣”】

  不知道吴中行和赵用贤是不是顾及师生关系,所以对老张本人并没有过多苛责,而是把矛头主要指向皇帝。邹元标这厮就不说了,和刘台一个画风,挨打不冤。

【想起清朝的袁枚吐槽吴中行,相当一针见血】

  从处罚结果来看,感觉也是考虑了情节轻重和师生情谊,“吴中行、赵用贤各杖六十,发回原籍为民,永不叙用。邹、穆、思孝各杖八十,发极边充军,遇赦不宥。”

【其实我觉得吴、赵判得有点重了,邹元标又判的轻了2333(不过吴、赵毕竟是学生,舆论影响更恶劣一些)】

  最后附一下袁枚论证反夺情风波中老张的学生们其心可诛的观点(《答洪稚存书》):

1、强调座师对学生的重要性,恩情不亚于父母,夺情固然有违孝道,但弹劾老师不遑多让。

【东汉时老师去世,学生都要戴孝】

2“明吴中行动座主江陵,仆心不喜道。师有过当谏,谏而不听,当避位。”

【老师就算有错也应当私下劝说,劝说不听也应该是自己回避】

3“江陵并非谋反,所劾者不过夺情一节,则是江陵一身之私罪,与宗社安危,毫无关阂,有何缓不及待之言?”

【“夺情”只是“私罪”,并非谋反这类伤及社稷安危的大事,并不值得吴中行如此迫不及待地疏劾座师,弹劾老师本身也是有违人伦的事,这时这些人为什么不提“纲常”了?】

4“明目张胆攻江陵者如云而起,何劳门下士急急争先?古名臣如汉之赵熹、耿恭,唐之房、杜、褚遂良、张九龄,俱有夺情之事,彼诸君子者,岂无门生故吏略知大义之人?而何以史册寂然,不闻有弹之者,何耶?”

【当时反对夺情的人那么多,身为学生何必凑热闹?古代名臣夺情者不少,为什么他们的学生没有这么沸沸扬扬的弹劾老师?(暗示吴中行他们有别的小心思?)】

5正是吴中行这些人心术不正为了自己名声跳出来攻击老师,才让老张下不来台,逼得他一意孤行、使雷霆手段。

【袁枚认为,明中后期言官、阁臣争斗不休以致亡国,吴中行就是其中推波助澜者2333】

评论(33)

热度(69)

  1. 共6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